山鹰163054036
![]()
年代的河南长葛传出过这样一桩惨案,据当地老人回忆和县档案馆残存报道,儿媳跟公婆冷战多年,却还把不到周岁的小儿子每天清晨寄放在婆婆家门口,偏偏那天老人赶着回娘家,铁锁扣上,院里无人,一条流浪狗闯进胡同,把孩子咬得体无完肤,等父母发现时血迹已经干涸,孩子进了卫生所也没挺过夜。
表面看是一条狗夺命,往里扒却是层层连锁失误,夫妻俩把育儿外包给长辈,却没有基本的交接确认,老人离家只留一把锁,这种“你忙我也忙,反正天不会塌”的日常松懈,让意外有机可乘,更扎心的是,整个过程里没人真正跟孩子同处一室,谁都觉得责任在别人。
孩子走了,父亲当场情绪炸裂,把媳妇叫回家质问,火气到顶竟把亲妈倒挂房梁,扬言“活剥”,若非舅舅冲进来,另一条人命恐怕也要写上讣告,这不是影视剧里的恶人设定,而是普通人瞬间失控的极端样本,家里原本就缺沟通,怒火没有出口,就朝最软的血缘砸过去。
当年乡村法治观念薄弱,警方到场只是做了记录,定性为“家庭纠纷导致伤亡”,后续没有公开判决,放到今天,监护失职、故意伤害、家暴等罪名恐怕一样都跑不掉,也提醒我们别把亲情当成法律豁免券,丢一个娃、打一顿老娘,社会代价都得一起买单。
问题来了,三十多年过去,家长早出晚归、孩子扔给长辈或保姆的场景依旧随处可见,如果监护程序还是靠口头交接、万一出事又只靠情绪解决,我们离再次刷屏的悲剧可能就隔一条新闻推送,你觉得呢。